本文作者:admin

小孩上课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怎么办

admin 9小时前 13:38:04 2
小孩上课爱说话爱做小动作怎么办摘要: 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收到家长的困惑:孩子上课总爱说话、摆弄文具,甚至偷偷吃零食,老师多次提醒仍不收敛。这种行为背后往往藏着孩子未被察觉的需求,而解决方式也远不止“管教”那么...
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收到家长的困惑:孩子上课总爱说话、摆弄文具,甚至偷偷吃零食,老师多次提醒仍不收敛。这种行为背后往往藏着孩子未被察觉的需求,而解决方式也远不止“管教”那么简单。

比如,小明是三年级学生,每天放学后都会兴奋地跟妈妈分享“今天和同桌说了好多笑话”,但老师却抱怨他严重影响课堂秩序。家长发现,孩子回家后也能安静地拼乐高半小时,可一到学校就“切换模式”。其实这并非单纯的纪律问题,而是孩子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参与感。当课程内容与他的兴趣脱节时,他就会用“说话”来填补注意力空缺,就像手机没信号时不停刷短视频。

再比如,幼儿园的小雨总在画画时抠橡皮、转铅笔,老师多次警告后,他反而更频繁地做出类似动作。家长观察到,孩子对故事书特别着迷,但老师却认为他“不专心”。这种行为背后可能是孩子的情绪表达方式。当他在课堂上无法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时,就会通过小动作释放压力,就像小朋友在游乐场玩累了会踢沙堆。

还有一位五年级学生小杰,数学成绩下滑明显,老师说他上课总在玩尺子、折纸飞机。家长却注意到,孩子对科学实验课充满热情,甚至能主动提出改进实验方法。这说明孩子的“分心”可能源于对某些学科的厌倦,而非能力不足。当学习内容无法激发兴趣时,他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,总想用各种方式“破笼而出”。
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需要先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。比如,有的孩子说话是因为想获得关注,有的做小动作是因为身体活动需求未被满足,还有的可能通过这些行为缓解焦虑。与其一味制止,不如尝试调整互动方式:在课堂上多给孩子表达机会,用游戏化教学激发兴趣,或在课后安排适量运动释放精力。

一个真实案例是,小乐妈妈发现孩子上课总爱插话,便和老师沟通后,尝试在课堂上设置“小乐发言时间”。当老师主动邀请他分享自己的想法时,孩子从“抢话”变成了“等话”,课堂参与度反而提升了。另一个案例中,小桐爸爸注意到孩子做小动作时,会不自觉地模仿动画片里的角色。于是他在家安排了“角色扮演时间”,让孩子通过模仿释放精力,同时引导他将这种能量转移到课堂上,比如用“小动作代替”来完成课堂任务。

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“行为密码”,家长需要像侦探一样观察细节。比如,孩子说话时是否眼神飘忽、做小动作时是否伴随紧张的小表情,这些都可能暗示着内心需求。与其用“管”来压制,不如用“引”来转化。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、被尊重,那些“扰乱课堂”的行为,往往会悄然改变。

最后,提醒家长注意:改变需要时间,就像种花不能急着开花。与其焦虑于孩子的表现,不如关注他行为背后的情绪。当孩子在课堂上“活跃”时,也许只是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。理解这份“不专注”,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