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dmin

孩子太自私不知道感恩怎么办

admin 7小时前 12:14:07 3
孩子太自私不知道感恩怎么办摘要: 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常遇到家长困惑地描述这样的场景:孩子把父母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,甚至在别人帮助他时表现出不耐烦。一位妈妈曾告诉我,她每天下班回家,孩子第一句话不是"妈妈你...
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常遇到家长困惑地描述这样的场景:孩子把父母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,甚至在别人帮助他时表现出不耐烦。一位妈妈曾告诉我,她每天下班回家,孩子第一句话不是"妈妈你回来了",而是"作业怎么又这么多"。这种现象背后,其实藏着许多值得深思的教育密码。

上周遇到一个五年级男孩小浩,他妈妈抱怨孩子总把玩具据为己有。每次亲戚带来新玩具,小浩都会说"这个我要",连妹妹想要玩的都要抢。更让妈妈崩溃的是,有一次她生病住院,小浩却在病房里大喊"妈妈怎么不陪我玩"。这种行为模式并非偶然,而是家庭互动中长期形成的惯性。

很多家长会陷入"付出陷阱",把关心变成单向的施舍。比如下雨天给孩子送伞时,孩子却抱怨"伞太小";孩子生病时,家长整夜守在床边,第二天却听到孩子说"我本来可以自己睡的"。这种矛盾往往源于我们过度强调"为你好",却忽略了让孩子感受被需要的价值。

我曾观察过一个家庭的日常:爸爸每天下班后都会给女儿准备水果,女儿却总是把水果藏起来独自吃。直到有一次,爸爸生病住院,女儿主动把存起来的水果分给妈妈,还说"爸爸平时都这样给我准备,今天我也这样给妈妈"。这个细节让人震撼,说明孩子并非天生不懂感恩,而是缺乏被引导的机会。

教育专家发现,孩子在3-6岁期间特别需要"被需要感"的培养。一个幼儿园老师分享过这样的案例:班里有个孩子总是抢其他小朋友的积木,但当他看到其他孩子因为不会搭城堡而哭泣时,突然主动递上自己的积木。这种转变证明,孩子的自私往往源于缺乏对他人处境的感知。

现代家庭的教育方式正在悄然改变。一位父亲曾坦言,他现在会故意让孩子帮忙拿快递,虽然孩子抱怨"好累",但渐渐学会了主动为家人服务。这种"反向付出"的尝试,反而让孩子建立了更立体的价值观。就像种花需要定期修剪,教育孩子感恩也需要刻意的培养。

我建议家长可以尝试"感恩三分钟"的练习。每天睡前和孩子聊三分钟,可以是:"今天谁帮你做了什么?"或者"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?"。有个妈妈坚持这样做后发现,孩子开始主动帮妹妹整理玩具,甚至会在同学忘记带文具时递上自己的。这种微小的改变,往往需要持续的耐心。

教育不是灌输,而是唤醒。就像春天的种子需要阳光雨露,孩子的感恩之心也需要被温柔地滋养。一个简单的动作,比如让孩子参与准备晚餐,或者在孩子取得进步时真诚表达欣赏,都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孩子的认知。这些看似平常的时刻,实则是塑造人格的关键节点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