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dmin

初一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家长怎么开导

admin 5小时前 13:52:38 3
初一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家长怎么开导摘要: 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:孩子突然对上学产生抗拒,书包扔在门口、早上赖床、上课打瞌睡,甚至说"反正学不好"。面对这种状态,第一反应往往是焦虑和困惑,但其实每个孩子背后都有独特的原...
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:孩子突然对上学产生抗拒,书包扔在门口、早上赖床、上课打瞌睡,甚至说"反正学不好"。面对这种状态,第一反应往往是焦虑和困惑,但其实每个孩子背后都有独特的原因。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接触过太多这样的家庭,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: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,而是双向的对话。

记得有位妈妈分享,她的儿子小杰在初一开学时突然变得沉默。每天早上都要和她闹上半小时,书包总被遗忘在玄关。后来才知道,小杰在班级里被几个同学孤立,他试图融入却屡屡受挫。这种社交焦虑像隐形的枷锁,让他在课堂上不敢举手,课后躲在角落。家长需要做的不是逼迫孩子去上学,而是先蹲下来了解他的社交圈。当小杰在家长的鼓励下主动参加班级活动,逐渐找回自信后,上学的抗拒感也随之消退。

另一个案例是小雨,她总是把作业本折成纸飞机投向窗外。家长发现她成绩下滑后,试图用"考不好就别上学"来施压,结果适得其反。后来我们聊到,小雨其实对数学毫无兴趣,她觉得课本里的公式像密码一样难解。当家长陪她一起研究数学题,把枯燥的数字变成有趣的谜题,她开始主动提问,甚至在课堂上举手回答。这让我意识到,兴趣的激发往往比强迫更有效。

有些孩子会把"不想上学"说成"不想上学",但背后可能藏着更深层的诉求。比如小浩,他总说"学校太无聊",实则是因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。作为独生子,他习惯了被关注,却在集体环境中感到无所适从。家长需要做的不是直接否定他的感受,而是帮他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。当小浩在家长支持下加入学校的机器人社团,发现自己的特长后,上学的期待感反而变得强烈。
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。与其焦虑地追问"为什么不想上学",不如先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。有没有突然的委屈?是不是和同学发生了矛盾?是否对某些课程特别抵触?就像我遇到的案例中,很多孩子其实只是需要一个倾诉的出口。当家长放下焦虑,用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,往往能发现意想不到的突破口。

教育需要智慧,更需要耐心。就像春天的种子,需要时间才能发芽。家长可以尝试用"三分钟法则":每天留出三分钟,不带评判地听孩子讲述学校发生的事。这三分钟里,不要急于给建议,而是像朋友一样分享自己的经历。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,那些藏在心底的烦恼就会慢慢消散。
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他们的抗拒背后可能藏着成长的密码。就像我接触过的案例,有的孩子需要更多的自主权,有的需要更温暖的陪伴。家长不妨试着把"我必须让你上学"变成"我们一起想办法让上学变得有趣"。当教育回归到陪伴与理解,那些看似顽固的抗拒,终会在春风化雨中消融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