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青少年厌学的原因
另一个案例是小雨,她总在课堂上偷偷画画,老师点名时她会慌乱地把画纸藏进校服口袋。父母发现后没收了她的画具,甚至质疑她是不是“不务正业”。可他们不知道,小雨的绘画天赋在学校的美术课上被压制,她渴望用艺术表达情绪却找不到出口。当兴趣被当作负担,学习就会变成一场与自我热爱的战争。
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:他们会在深夜偷偷打开手机游戏,不是因为沉迷,而是因为白天的课堂像一座牢笼。小杰的父母坚信“只要学习好就能有未来”,却从没问过他是否喜欢物理。当孩子对学科毫无兴趣,反复的机械训练只会让他把学习等同于痛苦。就像有人强迫你吃苦药,却不说它能治愈什么。
有些厌学源于更深层的困惑。小雅的书包里总放着几颗糖果,她会在课间偷偷吃掉,然后对着空空的书包发呆。父母觉得她“不思进取”,可她其实每天都在思考:为什么我努力学习,却看不到改变?当孩子陷入“努力=无用”的思维陷阱,厌学就成了他们对世界的回应。
更令人心痛的是那些被家庭关系裹挟的孩子。小凯的父母总在吃饭时讨论他的成绩,他像夹在中间的沙丁鱼,连呼吸都小心翼翼。有一次他偷偷在日记里写道:“我讨厌学校,因为回家后还是被成绩折磨。”当家庭变成第二个战场,孩子就会把学习当作一种生存状态。
我也曾帮助过一个高中生小婷,她每天早上都躲在被窝里哭,直到父母发现她偷偷用手机看心理辅导视频。原来她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,害怕被同学嘲笑,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“废人”。当自我价值感被摧毁,学习就会变成一场自我惩罚的仪式。
这些案例让我明白,厌学从来不是简单的不想上学。它可能是孩子对压力的反抗,对兴趣的压抑,对未来的迷茫,或是对家庭关系的逃避。每个看似冷漠的拒绝背后,都藏着一个需要被理解的灵魂。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提醒家长:与其逼迫孩子学习,不如先看看他们是否在学习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