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高三学生的心理问题
走廊尽头的洗手间,常常传来压抑的抽泣声。小雨就是那个总在课间躲在隔间里的人,她明明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,却总在看到同学讨论志愿填报时躲起来。班主任发现她书包里藏着三份不同学校的招生简章,每份都用不同颜色的便签纸标注着"可能性"。这个总是笑嘻嘻的姑娘,其实把所有期待都藏在了笑容背后。
体育课上,小杰的铅球成绩总是垫底。他妈妈特意买了新运动鞋,却在每次体育测试后收到儿子的抱怨。"我跑不动了",他这样说,但更让人心疼的是他悄悄在日记里写下的"我是废物"。其实他只是把太多精力放在了文化课上,连最简单的跑步都成了压力的出口。
家长会上,王老师看到很多家长在笔记本上记着孩子的分数排名。小杰的爸爸把"每次进步0.5分"写得密密麻麻,却在孩子考砸后,把试卷折成纸飞机扔进垃圾桶。这种行为背后,是家长对"完美成绩"的执念,却忽略了孩子需要的其实是理解与陪伴。
深夜的台灯下,小美总在给大学舍友发消息。"我睡不着","今天老师讲的题我全听不懂","妈妈说我太懒了"。这些信息像细小的刺,扎在她心里。其实她只是渴望有人能听懂她内心的挣扎,而不是用"加油"两个字敷衍了事。
当月考成绩单发下来,小林的妈妈突然发现儿子开始用涂改液反复修改笔迹。"你看,我这次进步了",他指着卷面上被涂改的部分,但妈妈注意到那些修改痕迹里藏着无数个"我做不到"。这种自我否定的循环,往往源于对完美结果的过度追求。
有位妈妈曾告诉我,她女儿在填报志愿时突然哭着说:"我想当医生,可我连自己都救不了。"这句话让在场的所有家长沉默。其实每个高三学生都在经历着这样的矛盾,他们渴望突破,却在压力下不断怀疑自己的能力。
某次心理辅导中,小雨突然把志愿表撕得粉碎。"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",她这样说,但更让人揪心的是她眼里的迷茫。这种迷茫不是懒惰,而是长期被"必须考好"的期待压弯了脊梁,连选择的权利都失去了。
有位父亲分享道,他儿子在高考前突然拒绝吃饭。"我吃不下",他这样说,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害怕失败后失去父母的关爱。这种恐惧往往源于我们对孩子的过高期待,把他们的未来变成了自己的续集。
当月考再次来临,小林的妈妈终于发现儿子书包里藏着的不是复习资料,而是一本画满涂鸦的笔记本。那些歪歪扭扭的线条里,写着"我好累""我想逃",却也有"妈妈的拥抱最温暖"。这本笔记本像一扇窗,让家长看到孩子内心真实的波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