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上课总是乱动怎么办
有些孩子像被风吹动的蒲公英,明明坐得笔直,眼神却总在教室里游移。小雨妈妈告诉我,女儿每次上课都会偷偷用手指在课桌上画圈,老师批评时她就突然站起来,仿佛在寻找某种存在感。这种行为背后,可能是孩子对课堂内容缺乏兴趣,或是内心渴望被关注的信号。当孩子觉得学习内容与自己无关时,大脑就会自动寻找其他刺激源。
也有孩子像被按了开关的弹簧,坐不住是他们的本能反应。小杰爸爸描述,儿子在座位上总要扭来扭去,有时候把椅子转得哗啦作响,老师讲到一半就会突然站起来,仿佛整个教室都在和他作对。这种表现可能与多动症有关,但更多时候是孩子天生好动的性格特征。就像小猫需要不断地活动才能保持平衡,有些孩子也需要通过身体运动来释放能量。
家长往往会陷入"纠正"的误区,认为孩子需要被管教。但上周的咨询中,我发现一个有趣的转折。当小明妈妈尝试把孩子上课捣乱的行为转化为"能量收集",她发现孩子反而在课堂上更加专注。原来孩子总是把橡皮擦摆弄出各种形状,不是捣乱,而是通过这种动作来保持大脑的活跃度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,老师总说"坐好听课",但那些能动的孩子往往更擅长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。
教育者需要重新理解"动"的含义。在某个班级里,老师允许学生在听课时站起来做笔记,结果发现那些原本坐不住的孩子反而能更专注地记录重点。这说明孩子的身体活动与学习效率并非绝对对立,关键在于如何引导。就像孩子在课堂上突然站起来转圈,可能只是想确认自己是否被关注,或是对某个知识点产生强烈兴趣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体,他们的"乱动"可能蕴含着未被发现的天赋。曾经有位父亲分享,他的儿子在课堂上总要摆弄文具,后来发现这种习惯帮助他记住知识点。当孩子把学习内容与身体动作结合时,记忆会更加深刻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,老师总说"不要动来动去",但那些能动的孩子往往更擅长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。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需要建立新的观察视角。当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"乱动"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:这个行为背后,孩子是否在寻求某种帮助?是否对课堂内容感到困惑?是否在用这种方式表达情绪?就像小雨在老师转身时突然站起来转圈,可能只是想确认自己是否被看见。这种时刻,家长的耐心比任何说教都重要。
教育是场双向奔赴的旅程,孩子需要被理解,而不是被纠正。当小杰爸爸不再强迫孩子"坐好",而是和老师商量允许孩子在课间活动时释放能量,结果发现孩子上课时反而更加专注。这说明教育方式的调整,往往比单纯的行为管理更能解决问题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关键在于如何找到适合他们的成长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