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dmin

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如何和孩子沟通

admin 2小时前 06:25:43 2
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如何和孩子沟通摘要: 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遇到家长困惑地问:"孩子上课总是走神,我该怎么和他沟通?"这种场景像极了日常生活的缩影,家长在教室外焦急等待,孩子却在课堂上心不在焉。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妈...
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遇到家长困惑地问:"孩子上课总是走神,我该怎么和他沟通?"这种场景像极了日常生活的缩影,家长在教室外焦急等待,孩子却在课堂上心不在焉。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妈妈曾向我描述,每次接孩子放学,她都会发现儿子书包里藏着涂鸦本,问他为什么上课画画,孩子却理直气壮地说:"老师讲的内容我都懂,画点东西放松一下怎么了?"这种看似叛逆的回应背后,藏着孩子对课堂内容的抗拒和对自我表达的渴望。

理解孩子上课不专注的根源,需要穿透表面行为。有位初中生的爸爸告诉我,孩子每次回家抱怨数学课太枯燥,但实际观察发现,孩子在课堂上偷偷用手机看短视频。当家长怒斥"上课玩手机是不尊重老师"时,孩子却说:"那些视频里的知识比数学有意思多了。"这种矛盾反映出孩子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,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。

有效的沟通往往始于倾听而非说教。记得有位三年级女孩的妈妈,发现孩子总在课堂上摆弄橡皮。当她质问孩子时,孩子眼泪汪汪地说:"我就是想吸引老师注意,但每次都被批评。"后来这位妈妈改变了方式,放学后和孩子一起分析课堂内容,发现孩子对科学实验特别感兴趣。当她把数学题变成实验操作,孩子突然在课堂上专注起来,甚至主动举手回答问题。
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,需要个性化的沟通方式。有位六年级学生的爸爸分享,孩子总在语文课上睡觉,但当他换一种方式,把课文改编成角色扮演,孩子反而在课堂上活跃起来。这种改变不是简单的妥协,而是理解孩子内心需求的智慧。当家长发现孩子喜欢用画画表达想法时,不妨把课堂笔记变成绘画创作,让知识以孩子喜欢的方式呈现。

沟通的本质是建立连接,而非纠正错误。有位高中生的妈妈曾告诉我,孩子总在课堂上摆弄文具,她尝试用"我们来玩个游戏"代替"你必须认真听讲",孩子立刻投入其中。这种转变让家长意识到,当沟通方式符合孩子的心理需求时,他们反而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。就像一位幼儿园老师发现孩子总在画画,她把课堂变成绘画创作课,孩子们反而在专注中学会了颜色搭配和形状认知。

每个孩子都像一颗独特的种子,需要不同的土壤和养分。当家长用理解代替指责,用好奇代替命令,用陪伴代替说教,那些看似叛逆的行为就会慢慢转化为学习的动力。就像一位家长发现孩子喜欢用手机看动画,她和孩子约定每天放学后用手机学习十分钟,孩子反而在课堂上更专注了。这种转变不是奇迹,而是沟通方式的智慧调整。

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心与心的对话中。当家长放下焦虑,用平等的姿态和孩子交流,那些课堂上的小问题就会变成成长的契机。就像一位妈妈发现孩子总在课堂上和同学说话,她没有直接批评,而是放学后和孩子玩"模仿老师"的游戏,孩子在笑声中学会了课堂纪律。这种沟通方式让教育回归本质,让知识在互动中自然流淌。

每个孩子都值得被理解,每节课都可能成为改变的起点。当家长学会用孩子的语言沟通,用他们的视角看待课堂,那些看似顽劣的行为就会显露出深意。就像一位爸爸发现孩子总在课间玩石头,他和孩子一起研究石头的形状和纹理,孩子在探索中对数学产生了兴趣。这种转变证明,沟通的艺术在于发现孩子内心的密码,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打开学习之门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