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上课总是神游的孩子怎么办
我曾遇到一位妈妈,她发现儿子每次写作业都要先摆弄文具半小时。这不是简单的拖延,而是孩子在用这种方式逃避内心的焦虑。当老师反映他在课堂上总是心不在焉时,这位妈妈才意识到,孩子其实害怕被提问。这种恐惧会像病毒一样蔓延,让他在课堂上产生强烈的逃避反应。我们通过沙盘游戏发现,孩子内心渴望被关注,却在现实中感受到压力,这种矛盾让他选择了"失焦"的方式。
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是关于双胞胎姐妹的。姐姐总是认真听讲,妹妹却总在课桌下玩橡皮。当老师把两姐妹的座位调换后,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:原本坐前排的妹妹开始专注听课,而坐在后排的姐姐却开始摆弄文具。这说明孩子的注意力状态与环境密切相关,有时候不是孩子不想专注,而是环境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。
我注意到很多孩子在课堂上走神,其实是在用这种方式处理情绪。比如五年级的乐乐,每次老师点名回答问题,他都会突然站起来说"老师,我刚才做了一个梦"。这种行为背后,是孩子对失败的恐惧和对关注的渴望。我们通过绘画治疗发现,他画中的教室总是空荡荡的,只有他一个人在角落里。这种孤独感让他选择了"不在场"的应对方式。
家长朋友们不妨观察孩子的课桌:那些被反复涂改的课本、散落的文具、歪歪扭扭的笔迹,都是孩子在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。有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,一个孩子在数学课上总是把橡皮捏成各种形状,老师以为他不专心,后来发现他其实是通过这种方式缓解紧张。这种行为模式就像一扇窗,让我们看到孩子内心的困扰。
解决课堂走神的关键在于建立安全感。我曾帮助一个孩子,他每天放学后都会在书包里藏一个塑料小熊。这不是幼稚的行为,而是他在用这种方式安抚焦虑。当老师和家长共同配合,在课堂上给予更多鼓励和正向反馈,这个孩子逐渐学会了用专注代替逃避。这种蜕变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耐心和理解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就像春天的柳枝不会和夏天的荷叶同步生长。我建议家长每天留出15分钟的亲子时光,用轻松的方式和孩子聊聊课堂上的小事。记住,孩子不是故意走神,而是在用这种方式寻找属于自己的平衡点。当我们用温暖的目光看待这些"小问题",或许会发现,它们正是孩子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