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孩子14岁了厌学不上学怎么办
有些孩子厌学是因为成绩压力。小红在初中时一直是班级前三,但升入重点高中后,她开始频繁请假。一次家访中,我发现她躲在教室角落,手里攥着一张月考卷,上面密密麻麻的红叉像刺眼的伤疤。她告诉我:"老师说我是学渣,我连看都不敢看他们的脸。"这种自我否定的恶性循环,让很多优秀孩子在新环境中逐渐失去动力。
家庭氛围的影响同样深远。小杰的爸爸总爱在饭桌上批评他:"你看看隔壁王同学,人家成绩多好!"这种比较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挫败感。后来我们发现,小杰其实每天都在偷偷做笔记,只是害怕被发现。当他终于鼓起勇气把笔记本递给我时,眼神里满是期待和忐忑,这种渴望被认可的内心,往往被外在压力掩盖。
青春期孩子的社交需求更需要被重视。小雨的妈妈发现女儿经常在放学后躲在楼道里玩手机,直到天黑才回家。深入了解后才知道,她所在的班级出现了"小团体",而小雨因为性格内向,被排除在外。这种孤独感会让孩子把上学当成一种煎熬,甚至产生"反正没人理我"的破罐子破摔心态。
面对这种情况,家长首先要学会蹲下来倾听。就像小林的爸爸,他不再追问"为什么不上学",而是默默陪孩子吃完晚饭,问:"今天在学校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?"当孩子说出"今天帮同学解了道题,他夸我聪明"时,父亲的眼眶湿润了。这种真诚的对话,往往比说教更有力量。
调整期望值也很重要。小美妈妈曾把女儿的成绩当成衡量一切的标准,直到女儿在日记里写道:"妈妈说我是失败者,我连呼吸都觉得累。"后来我们约定,每周只讨论一次学习,其他时间聊聊她喜欢的动漫、想尝试的烘焙。当孩子开始主动分享这些时,学习压力反而变得轻松了。
建立支持系统需要家长的智慧。小强的爸爸没有强行逼他上学,而是和老师商量,让孩子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。这个看似简单的角色,让小强找到了价值感。当他第一次抱着书本走进教室时,眼睛里闪烁着久违的光芒,这种改变往往比强制手段更有效。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,厌学背后可能藏着未被发现的天赋。就像小雅,她曾因为数学成绩差而拒绝上学,但后来在美术课上展现出惊人的天赋。当她站在画展上,看着观众们专注的眼神,终于明白:人生不是单行道,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才是关键。家长需要做的,不是强迫孩子回到原点,而是帮助他们找到新的起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