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dmin

如何鼓励上课不爱发言的孩子

admin 4小时前 04:12:38 5
如何鼓励上课不爱发言的孩子摘要: 在教室里,总有些孩子像沉默的树苗,即使老师提问,也只在座位上轻轻摇头。小明的妈妈曾多次在家长会上焦虑地问:"老师,他怎么总是不说话?"可老师说,小明其实会举手,只是站起来后会紧张到...
在教室里,总有些孩子像沉默的树苗,即使老师提问,也只在座位上轻轻摇头。小明的妈妈曾多次在家长会上焦虑地问:"老师,他怎么总是不说话?"可老师说,小明其实会举手,只是站起来后会紧张到声音发抖。这种现象背后,藏着孩子们独特的心理世界。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见过太多这样的案例:小雨的爸爸每天回家都夸"你今天真勇敢",可孩子依然在课堂上缩成一团;小杰的妈妈发现孩子对科学课特别感兴趣,却在语文课上连举手都做不到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关键在于如何找到适合他们的表达方式。

理解是第一步。上周有个家长分享,她发现女儿每次发言都会反复检查课本,甚至在老师提问时会用橡皮敲打桌面。这种"过度准备"其实是孩子对不确定性的本能反应。就像我们小时候学骑自行车,总要扶着车把才能安心前行。有些孩子需要更多安全感,他们可能在课堂上把发言当作一次冒险。这时候,老师可以尝试用眼神交流代替直接提问,比如在课堂上预留"安静思考时间",让孩子们在心里先组织语言,再选择是否开口。

创造表达的舞台很重要。我曾观察过一个班级,老师每周都会设置"分享时间",让每个孩子轮流讲一个有趣的小故事。刚开始,小杰总是坐在最后一排,后来老师发现他喜欢画植物,就让他把画作带到课堂上讲解。当孩子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,表达就不再那么困难。就像我们去超市购物,有人喜欢大声比较价格,有人则默默记下清单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,关键在于发现他们的"语言频道"。

正向反馈需要技巧。有位家长告诉我,她发现儿子每次发言都会紧张得结巴,就不再用"真棒"这样的评价,而是说"我注意到你今天多说了两句话"。这种具体反馈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,比笼统的夸奖更有效。就像我们教孩子骑车,不是说"你真厉害",而是"你今天平衡得更稳了"。当孩子知道自己的努力被认可,表达的勇气就会慢慢生长。

有时候,沉默是另一种表达。有个孩子总在课堂上不说话,但老师发现他会在课后给同学写小纸条。这种非语言的表达方式同样重要,关键在于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沟通方式。就像我们用手机发消息,有人喜欢语音,有人偏爱文字。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表达节奏,重要的是给予理解和支持,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统一的标准说话。

家长可以尝试在家中创造安全的表达环境。比如在晚餐时设置"分享时间",不是让孩子讲学校的事,而是让他们描述今天看到的有趣现象。当孩子发现表达没有压力,自然就会更愿意在课堂上开口。就像我们学新技能,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完美,而是先找到兴趣点,再慢慢提升。每个孩子都需要被温柔地引导,而不是被催促着说话。

有时候,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带来惊喜。有位老师发现学生小雨在科学课上总是积极提问,就让她在语文课上用提问的方式参与讨论。当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,沉默就会变成另一种声音。就像我们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,有人喜欢步行,有人偏爱骑行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,重要的是陪伴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