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dmin

打骂父母的孩子怎么办

admin 3小时前 22:45:45 3
打骂父母的孩子怎么办摘要: 在小区广场上,我常常见到一位母亲边哄孩子边擦眼泪。孩子刚被父亲用皮带抽过,此刻正躲在长椅后面抽泣,母亲的手指深深掐进掌心,声音却异常平静:"别哭了,妈妈不打你了。"这样的场景让我想...
在小区广场上,我常常见到一位母亲边哄孩子边擦眼泪。孩子刚被父亲用皮带抽过,此刻正躲在长椅后面抽泣,母亲的手指深深掐进掌心,声音却异常平静:"别哭了,妈妈不打你了。"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无数个类似的家庭,打骂在父母口中是"教育",在孩子眼里却是"伤害"。当父母举起手时,孩子可能正经历着比身体疼痛更深刻的创伤。

上周接诊的12岁男孩小宇,总是把作业本撕成碎片。他妈妈说这孩子从小就倔,考试没考好就打骂,甚至用筷子敲打他的头。可当小宇在咨询室里颤抖着掏出被撕碎的试卷时,我看到的不是叛逆,而是被压抑的恐惧。他告诉我,每次被打骂后,都会在深夜偷偷用被子蒙住头,担心父亲发现他藏在枕头下的画本——那些画着父母手的画,线条总是扭曲的。

有些父母把打骂当成习惯,就像老式电饭锅的开关。张阿姨说她儿子上初中后变得特别敏感,只要她语气重一点,孩子就会摔门而去。有次她因为儿子没完成作业,情绪失控打了他一巴掌,第二天发现儿子的书包里藏着一张纸条:"妈妈,我今天没写作业是因为你打了我。"这种伤害往往不是一次性的,而是像细沙一样慢慢渗入孩子的生命里。

在社区心理服务站,我遇到过太多这样的家庭。李叔叔说他女儿总是顶撞,其实女儿只是想引起注意。有次女儿因为被父亲骂"没用",把家里的花瓶砸碎了。当李叔叔看到女儿蜷缩在角落,手里攥着碎瓷片时,才意识到那些口头上"不听话"的指责,早已在孩子心里种下不安的种子。

有些父母把打骂当成解决问题的捷径,就像用扳手拧螺丝。王爸爸说他儿子沉迷手机,每次发现都要打骂一顿。有次儿子在被骂后把手机摔进垃圾桶,王爸爸却在清理时发现,儿子的手机里存着几百条关于父母的语音留言。这些留言里,有"我讨厌你",也有"我想妈妈",暴露出打骂背后更深层的亲子隔阂。

当打骂成为家常便饭,孩子就像被雨淋湿的种子。刘妈妈说她儿子越来越沉默,直到有一次在超市里,儿子突然抱住她的腿大哭:"妈妈,我好想你。"原来他每天放学后都在校门口等妈妈,却从不敢靠近。这种沉默不是坚强,而是被伤害后的自我保护。

有些父母把打骂当成表达爱的方式,就像用铁锹翻土。陈爸爸说他女儿成绩下滑,就用皮带抽她,"这样她才会记住"。有次女儿在被抽后,把爸爸的皮带藏在枕头下,每天晚上偷偷抚摸。这种扭曲的爱,最终伤害的是亲子之间的信任。

在社区心理讲座上,我常听到这样的声音:"孩子不听话,打一顿就好了。"可当这些父母看到孩子躲在被窝里哭,或是成绩持续下滑时,才意识到打骂就像滚雪球,越滚越大。就像上周遇到的周妈妈,她儿子因为被父亲打骂,开始在课堂上故意捣乱,老师说这孩子像被惊吓的野猫,随时可能发泄情绪。

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,他们需要的不是惩罚,而是理解。当父母放下手中的"武器",学会用耳朵倾听,用眼睛观察,用心灵感受,那些被压抑的情绪才会慢慢消散。就像我见过的林爸爸,他开始每天陪儿子散步,不再用吼叫教育,三个月后,儿子主动把藏在抽屉里的画本拿出来,画中父母的手终于变得柔软。这种改变不是奇迹,而是父母愿意靠近孩子时,自然发生的治愈。

阅读
分享